Facebook之後是什麼?
本文來自關註新媒體發展的網站Baekdal.com,作者是該網站創建者、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資深從業者Thomas Baekdal。由虎嗅編譯:
根本就沒有社交網絡疲勞癥這回事。我們並沒有厭倦社交,我們厭倦的是所有妨礙社交的事情。
我們都知道Facebook和Twitter出瞭一點麻煩。我並不是說兩傢公司要破產瞭或怎麼樣(它們不會的),但我們清楚地看到有這樣一種趨勢——用戶開始不感興趣瞭。
在ForeSee近期的一份滿意度調查中,Twitter和Facebook的分數比人們預期的要低很多,平均分為62.5(滿分100,遠低於總平均分74.2)。對比來看,Google+ 78分,谷歌搜索82分,必應81分,雅虎78分,維基百科78分,報紙的平均得分是73。
很重要的一點,Facebook在所有數字品牌中的跌幅是最大的(僅有61分)。該報告隻是衡量瞭消費者的滿意度,在同樣的商傢滿意度數據中我們也發現同樣的走勢。
有人稱這種現象為社交網絡疲勞癥,但是數據背後的意義遠遠大得多。實際上根本就沒有社交網絡疲勞癥這回事兒。我們並沒有厭倦社交,我們厭倦得是所有妨礙社交的事情。
Facebook讓我們不爽的地方
我們有控制力的問題。如果你創辦瞭一個博客,你感覺一切在控制之中。是你的博客和你自己來決定會發生什麼。你決定使用什麼服務,怎樣使用這種服務,怎樣設計它,要包括什麼功能,以及總體的結構是怎樣的。一個博客感覺上應該是你的延伸,因為是你在做所有的決定。
在Facebook和Twitter上我們沒有這種感覺。感覺上我們就是被邀請到其他的花園裡做客一樣。我們什麼也控制不瞭。我們能決定發佈什麼內容,但是對發佈的形式沒有辦法。我們決定不瞭內容的外觀,甚至無法決定誰能看到它們。
與此同時,我們不斷遇到侵犯隱私的事情。有一天,我發現本以為在我們控制下的內容突然出現在我們曾經表示過拒絕的地方——比如我們的名字被用在瞭第三方的產品或品牌裡面。在設計上有我們不滿意的地方,因為感受不到任何一致性,更別提Facebook擅自改變用戶資料裡面顯示的電郵地址瞭。
對品牌商來說也沒什麼好的地方。從許多層面來看品牌被限制瞭,以至於他們常常想知道為什麼要投入到社交媒體渠道當中去。要求粉絲給兩張照片投票然後再獎勵他們實際上是“不符合規則的”。我們在自己的博客上可以這麼做,但是在Facebook上不行。還是那一點,我們沒有獲得控制權。
更重要的是,我們還面臨設計上的各種限制。我們不能在封面圖裡面加入推廣信息。比如,在周六有一個大的活動,我們就無法用最佳的方式來宣傳。還是同樣的,我們沒有獲得控制權。我個人喜歡Facebook的時間線設計,但其實並不是很有用。
對於開發者來說問題更嚴重。有一種不斷增加的趨勢,就是把用戶限制在某一個社交網絡的渠道裡面,而不是互聯互通。比如說,Twitter不允許發佈的內容同步到LinkedIn,也不允許第三方引用(比如Instagram)使用“在Twitter上找朋友”功能,他們在把用戶留在Twitter上,而不是成為一個我們都可以連接使用的平臺。
這一切,當然,和導致社交網絡疲勞的“大問題”來比都不算什麼。這個“大問題”就是平臺的封閉。
平臺的封閉
當你註冊一個Facebook帳號之後,你沒辦法用這個帳號和其他社交網絡的用戶溝通。比如說,你不能用Facebook的聊天功能給Twitter用戶發消息。
想象一下如果這個問題是在博客上會如何。除瞭要架設一個Wordpress博客,你還要把每個博客平臺設置一遍,Blogger、Typepad、Squarespace等等。
不僅如此,你的所有讀者都要再註冊一遍。如果一個人要關註一個Wordpress博客,他必須要有一個Wordpress賬戶。如果他要關註一個Typepad博客,必須要註冊一個Typepad賬戶。
社交網絡媒體如今也是這樣的。作為發佈者,我們被迫要在每一個平臺上都有賬戶,我們的讀者也是。
最近幾年,幾傢創業公司嘗試過解決這個問題,它們設計瞭第三方工具可以在不同社交平臺通信,類似的產品有Hootsuite,Tweetdeck和Seesmic。
不必在一天裡面手動登錄幾次,來更新維護每個平臺瞭。雖然比以前有所改善,但是依舊是一個糟糕的解決方案。我們還是要註冊不同的賬戶,每個平臺上的溝通依然與其他平臺相隔絕。
社交媒體的未來
接下來問題就來瞭,下一步是什麼?社交媒體的未來是什麼?答案顯而易見,和電子郵件經歷的一樣。未來的社交網絡將會變成一種協議。
許多人認為社交網絡未來的可能好像Diaspora一樣,或者許多類似Twitter的服務紛紛出現,但是並非如此。和Facebook相比Diaspora更加開放、有伸縮性,但是也沒有改變什麼。你還是無法在不同服務之間通訊,用戶沒辦法用一個帳號做所有的事情,你不得不要求用戶為每一個社交服務創建各自獨立的帳號。
Facebook的未來是……不存在。意思是,社交的未來並不是一個最終形態,而是一種協議,一種連接各個服務的標準。並沒有“下一個Facebook”。
讓我給你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就拿這篇文章來說,它算社交媒體嗎?
當然不瞭,我把它發佈在網站上,添加瞭幾個分享按鈕,並沒有讓這篇文章真正社交化,因為你還沒有把它分享出去,或者說在分享的這個步驟裡面,你隻不過發瞭個鏈接而已。
但是如果我可以直接拷貝/粘粘這個文章到Google+或者Facebook,它算社交媒體嗎?
是的……它的確會。那樣的話這篇文章就好像所有社交網絡上的內容一樣,和該平臺的傳播渠道綁定在瞭一起。
但是等一下……這就意味著,如今我們所定義的社交的意義與通過我們做什麼無關,與我們在哪裡做有關。如果我們在一個網站發佈瞭一篇文章,這不是社交化。但是如果發佈在Facebook,那就是瞭。
為什麼我們不能把一個網站看作一個社交渠道呢?為什麼我們要把社交媒體看作一個最終形態?社交的全部就是發佈一些東西讓其他人可以關註分享嗎?
在不同的地方發佈文章應該在社交化的程度上沒有區別。今天社交媒體依舊在一個需要形態的舊時代當中。
這就是為什麼真正的社交革命隻發揮瞭2%的潛能。我們還沒有真正開始變得更加社交化……
社交世界的未來是什麼樣的?
首先,社交媒體不會以一個最終目的地的形式來呈現。這一點有更深的含義。其中之一是你不用再註冊各種社交平臺就為瞭關註某個品牌或者朋友們瞭。你將能夠選擇最好用的工具或服務。
今天,用戶和品牌商並沒有很大的自由度選擇他們希望使用的服務。如果你所有的朋友都在Facebook上,你也必須用Facebook。
但是如果你能夠在Google+上關註Facebook用戶會怎麼樣?如果要是你不想申請Facebook賬戶呢?這就是社交媒體成為協議所解決的問題。
拿電子郵件來說吧,你不用因為幾個朋友在使用Outlook就去申請一個Outlook賬戶。你還是可以給他們發郵件,因為今天的電子郵件並沒有一個形態,而是一個協議。
對於品牌商來說,意義就更大瞭。像華爾街時報、衛報和其他的機構就可以不必維護兩個網上商城頁面瞭,這兩個一個是Facebook,一個是自己的本站的。
社交媒體一旦成為協議,品牌商可以使用任何適合它們商業模式的平臺。在網站上關註一個品牌,就好像和Facebook一樣這麼簡單。
我說的可不是現在這樣的跨平臺發佈或者是互相鏈接,這兩個走的都是目的地思路。我的意思是社交媒體成為協議,內容會來找你,在任何你喜歡的社交媒體渠道都可以。
如果你喜歡Googe+,你可以在Google+上讀到全文,下圖是Michelle Marie做的概念圖,你可以在Google+上直接關註紐約時報。
這可是全文,而且不是轉載的,是來自內容源的文章。你並沒有像過去一樣在Google+平臺上關註紐約時報,而是你(基於社交網絡協議)Google+裡面關註瞭紐約時報。
更確切的說,你通過Google+讀到文章的內容,與內容的交互成為瞭文章的一部分。這就是說你的評論,喜好,+1還有推薦在其他的社交媒體平臺上也會出現。
當社交媒體成為協議的時候,與文章有關的交互和溝通將會與內容聯系在一起,和平臺無關。
你可能會說,才沒有這種事兒呢。但是未來就是如此。
電子郵件經歷過同樣的發展變化,電視、廣播、電報甚至衛星通訊都是如此。實際上,我們知道的幾乎所有商品都經過同樣的過程。起先是由一傢發明設計這件商品的公司控制,接著是第三方可以生產制造,然後成為一種與產品形態無關的標準或協議。
社交網絡的發展隻不過是事物的自然進化而已。不僅如此,所有的趨勢都有著一致的方向。今天社交網絡存在的問題,就是因為有最終形態限制的結果。
現在發展的如何?
那麼這一切對於當下的社交網絡渠道都意味著什麼呢?首先,社交網絡從單一形態轉變為協議標準需要花費一段時間。當前的社交網絡世界還在以傳統的形式存在著。
那麼,誰能賣出第一步呢?
Twitter
Twitter可能是第一個感受到壓力的。內容格式有140字的限制,這意味著其無法成為一個鏈接,而隻能是承載鏈接的一個工具。
Twitter存在的意義是在社交網絡目的地之間連接用戶,一旦這些社交網絡目的地被取代瞭,Twitter很大的一部分功能失去意義瞭。
但Twitter有一點值得關註的是Twitter Card這個產品,這個產品想法是一條推不再僅僅是一條短消息,現在的一條推裡面包括瞭實際的發佈內容(或者是發佈內容的摘要)。
Twitter Card的概念很有趣,因為它展現瞭未來社交媒體概念的一小部分。
問題是Twitter這麼做不是為瞭讓社交媒體成為協議。他們這樣做是為瞭讓你把Twitter當作一個社交網絡目的地來使用。這樣看來,Twitter發展的方向實際上是錯誤的。
通過在推裡面轉載內容,Twitter在鼓勵你直接和內容源切斷聯系。這個產品概念很有趣,但是背後的理由卻恰恰相反。
Twitter短時間內不會消亡,但是沒有瞭社交網絡目的地的存在,Twitter的未來隻限於一個社交媒體的利基市場。方便用來和朋友們分享快速消費的內容,但是與更大規模的社交媒體革命關系很小。
Facebook
Facebook的麻煩更大,因為其設計始終圍繞一點,要成為社交媒體唯一的目的地。所以Facebook的整個商業模式與社交媒體革命背道而馳。
強制品牌商創建頁面,要求報紙和網點設計Facebook平臺的應用,這些無非都是要你把Facebook當作社交網絡目的地來使用。
從很多層面來說,Facebook好像蘋果。為什麼在安卓平臺上不能用iBooks呢?答案很簡單。蘋果的圖書商店不是為瞭賣書,而是為瞭要把iOS變成一個目的地。大多數Facebook的功能也是如此。
但是我們看到瞭一點,Facebook和Spotify的合作。在這兩個目的地之間的合作中,社交網絡成為瞭一個協議。幾乎可以這樣說,因為你能在Facebook上看到自己在Spotify的動態,甚至把朋友關系帶到Spotify裡面。實際的傳輸效果還是處於一邊倒的狀態,Facebook依舊是唯一的社交網絡目的地。
Google+
Google+從許多方面來說也是一個社交網絡目的地,尤其是缺少雙向的API和外部工具這一點。這樣看來,Google+和Facebook一樣糟糕。和所有其他社交媒體渠道一樣,你需要登錄進Google+平臺,才能參與到社交網絡中來。
也也意味著,Google+實際上是距離未來社交協議最近的一個。Google+現在和其他廠商一樣是社交網絡目的地,以服務形態出現的Google+則完全不是,比如和Gmail、谷歌日歷的整合以及和YouTube整合形成的“線上見(Hangout on Air)”功能。
谷歌的社交網絡大有可為。自有的產品服務之間距離越來越近,YouTube和Google+成為同樣社交協議的日子已經不遠瞭。當你在YouTube上上傳一段視頻,自動會成為Google+上的一個信息流。當你在Google+上發佈一個評論,過不久這個評論也可以在YouTube上看到,諸如此類。
這還沒完,想想Blogger融入Google+的服務。很快我們會看到,當你在Blogger上創建一個博客之後,無論何時發佈文章,都會在Google+上同步更新,不僅僅是連接,還有全部文章內容。你在Google+上的評論,也會成為Blogger或類似產品上該文章的一部分。作為用戶,你自己來決定關註的方式,你可以在博客或Google+中間選擇。
與Facebook和Twitter不同的是,谷歌有擴充至Google+之外的能力。他們有工具、網站、服務,這一切將社交網絡變成一個協議。當然,還是要受限制在谷歌之下,仍舊是一個目的地。如果Google+真的和YouTube一樣在所有社交平臺和網站上都可以使用,那麼我們就有瞭一個社交協議的早期雛形。
Facebook之後空空如也
像我之前說的。Facebook的未來是……不存在。因為我們已經到瞭社交媒體作為某個實際形態而存在的末期。未來的社交媒體是協議。
不會有另外一個Facebook。也不會有另外一個Twitter。甚至不會再有另外一個Google+。
攪拌機
食品設備
這不是說社交工具沒有未來瞭,還是有的!我們隻實現瞭社交革命的2%,社交網絡發展的空間依舊令人激動。隻不過是另外一種類型的社交網絡而已。
Pinterest是一個社交網絡目的地。Foursquare是一個社交網絡目的地。Path是一個社交網絡目的地……它們全是以某個實際形態來定義社交這個概念的。
思考一下Google+和Blogger的例子,將所有一切捆綁在一起的協議。你能加入什麼工具?你可以怎樣擴展它?怎樣讓它更強?怎樣和它競爭?
真正的社交網絡升級即將開始。
烘焙設備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一川抽水肥清理行|台中抽水肥|台中市抽水肥|台中抽水肥推薦|台中抽水肥價格|台中水肥清運
X戰警多鏡頭行車記錄器專業網|多鏡頭行車記錄器|多鏡頭行車紀錄器比較|多鏡頭行車紀錄器推薦|多鏡頭行車紀錄器影片
台中抽水肥專業網|台中抽水肥|台中市抽水肥|台中抽水肥推薦|台中抽水肥價格|台中水肥清運
台灣靜電機批發工廠|靜電機|靜電機推薦|靜電油煙處理機|靜電油煙處理機推薦
優美環保科技工程-靜電機,靜電機推薦,靜電機保養,靜電機清洗,靜電油煙處理機
留言列表